首页 新闻 教育 校园 文学 互联网 商业 科技 旅游 健康 生活 电商 文娱 汽车

大众科学":技术、政治及相关文艺

2020-10-17 16:22   来源: 互联网

在第二次讨论泰康空间的"媒体前进与落后"系列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严作雷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易连元分别分享和讨论了"大众科学"的主题,下面的文章就是从这一在线讨论中整合而来的。


媒体跃进和边界向后"系列活动包括讨论和写作两部分。十几位研究者从媒介技术史、摄影史、视觉文化和当代艺术的角度,提出了技术、形象、视觉的辩证思维机制,展示了媒介的多时性及其政治和历史维度。2018年,"开放源码系列讲习班"邀请艺术、科学和技术、哲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就媒体技术等议题分享多元思维。今年的这一系列活动是为了进一步观察和探讨媒体的历史和政治问题。


大众科学"的定义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科学",在五七十年代的文学中是看不见的,这个提法应该是当时学者科学实践的总结,当然这个总结是非常准确的。

image.png

所谓"大众科学",是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一种非常另类的科学实践,与今天制度化,专业化的科学实践完全不同。严格地说,这里的"科学"指的是"技术",甚至是一种技能,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理工科等学科中的科学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群众科学"主要依靠群众运动和劳动者的生产实践经验,与工人,农民的生活福祉密切相关,形式上是群众运动加社会主义大合作,它不强调高精尖,而是突出科技服务生产实践的实用性,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政治性。美国学者舒希乐有一本书叫《红色革命,绿色革命》,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科学种田的问题。群众科学"不仅为科学种田做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平等政治。比如血吸虫病防治,"群众科学"在地震群控中的作用等等。总之,"大众科学"是一个立体的网络,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家,还需要动员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


舒西乐(SingridSchmalzer),"红色革命,绿色革命(红色革命,绿色革命)",2016年


1950-1970年代广泛使用的"三结合"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也应纳入"大众科学"的范畴,这种技术发明的方式试图使工人、农民和这些具有技术发明顺序的实际经验的工人参与其中,"三结合"的目标之一是使广大工人"受过教育的无产阶级",而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三结合"的目标之一是使广大工人"受过教育,无产阶级",而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


大众科学"的发展与变化


大众科学"在1950-1970年代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研体制和其他领域一样,采用了苏联模式,放弃了延安时期的非正式战争制度。但是,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针对苏联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试图探索一条不同的道路。事实上,1958年的"大跃进"是试图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许多土壤发明和土壤创造,当时被称为"土壤方法"。这些发明和创造都来自于生产者的第一线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后,工厂管理部门提出了"鞍钢章程",这是与苏联"马钢股份有限公司"针锋相对的"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即"改革与三位一体的结合","让经营者参与劳动,职工参与管理,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技术领域的三结合"。所谓"三结合",是指工厂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应该由技术专家(专业人员)、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领导干部三部分组成。无论是工厂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还是工业设计,都需要实现"三结合"的形式。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新华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